SOLUTION
解决方案
新能源汽车配件解决方案
压铸工艺在新能源汽车配件制造中具有显著优势,能够满足轻量化、高强度和复杂结构的需求。以下是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压铸配件解决方案及关键要点:
1. 核心应用领域
电池系统:电池壳体(铝合金压铸,轻量化+散热设计)、电池支架、盖板。
电驱动系统:电机壳体、逆变器壳体(需高导热、电磁屏蔽性)。
车身结构件:减震塔、前后纵梁(一体化压铸替代多零件焊接)。
电控系统:充电机壳体、DC-DC转换器壳体。
2. 材料选择
铝合金(主流):ADC12、A380(成本低、流动性好);高强铝(如Al-Si-Mg系)用于结构件。
镁合金:更轻(比铝轻30%),但成本高,用于高端车型(如座椅骨架)。
未来趋势:免热处理铝合金(如特斯拉用的Silafont-36),避免热处理变形。
3. 工艺创新
一体化压铸:特斯拉Model Y后底板采用6000T压机,减少70%零件,提升生产效率。
真空压铸:减少气孔,提升零件致密度(适合电池壳体等密封件)。
超低速压铸:用于厚壁件(如电机壳体),减少内部缺陷。
半固态压铸:成型精度高,但设备成本高,适用于复杂精密件。
4. 设计优化方向
薄壁化:通过模拟软件优化流道设计,实现1.5-2mm薄壁压铸。
集成化设计:将多个功能部件整合为单一压铸件(如电池壳体集成冷却管路)。
拓扑优化:结合CAE分析,在保证强度下减重(如减震塔的镂空设计)。
5. 行业挑战与对策
缺陷控制:气孔、缩松问题→采用X射线检测+工艺参数优化(压射速度、模温控制)。
成本压力:大型压铸设备(如力劲9000T)投入高→通过规模化生产分摊成本。
回收利用:开发再生铝合金技术,降低原材料成本(如宁德时代电池壳体回收方案)。
6. 典型案例
特斯拉:一体化压铸后底板,降低20%制造成本。
蔚来ET5:采用高压压铸铝合金副车架,减重30%。
比亚迪:CTB技术(电池壳体与车身一体化压铸)。
7. 未来趋势
超大型压铸:12,000T以上压机生产整个下车体。
智能化压铸:AI实时监控工艺参数(如压射压力、温度),提升良品率。
多材料复合:铝/镁 hybrid casting 或局部增强(嵌件压铸)。
总结
新能源汽车压铸配件需平衡轻量化、强度与成本,一体化压铸和材料创新是核心方向。企业需结合自身产能选择工艺(如中小件适合传统压铸,大型结构件需一体化方案),同时布局回收技术以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。